《安徽日报》关注皖北,淮北在这些方面很“亮眼”!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煤炭曾是淮北最大的骄傲。2009年,在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淮北被贴上“高开低走”的标签: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淮北确定“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全力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一手抓煤电等传统能源优化升级,一手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4月28日,淮北聚能发电有限公司2×660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项目在该市烈山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是安徽省“十四五”重要支撑性电源项目。2025年底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发电量59.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5亿元,将成为安徽电网的主力电厂。
4月30日,华电安徽新能源濉溪县临涣风电场项目(二期)开工建设。项目拟布置2台单机容量6.66MW和4台单机容量6.67MW的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0MW,建成后预计每年向电网输送清洁电能1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万吨。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的伊特纳能源科技(淮北)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内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高速运转,进行太阳能电池片的红外焊接作业。
企业副总经理周新阳介绍,伊特纳主营第二代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建筑外墙太阳能发电BIPV光伏组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年税收1亿元。
近年来,淮北市抢抓新能源产业迭代升级、加速发展机遇,坚持系统布局、重点发力,抓招商、建项目、育企业、延链条,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加快聚链成势、集群发展。
先进光伏产业方面,淮北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1家,集聚在先进光伏中游和下游环节,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1.8亿元,增长5.4%;在建项目13个,涉及先进光伏中游和下游环节,计划总投资145.4亿元,截至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
新型储能产业方面,淮北市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加快布局。锂电池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4家,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7.6亿元;在建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78.7亿元,截至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8.3亿元。
“2023年,淮北市新能源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光伏制造产业仅占0.4%。新能源领域总体缺乏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链主型企业。”淮北市工信局综合法规科科长冯皓坦言,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等细分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倒逼技术迭代升级。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淮北市将主动求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为重点,抢抓转型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淮北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将坚持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推进,通过扩大项目投入、坚持创新引领、梯度引育企业、合理分工布局、优化产业生态,力争到今年底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
淮北市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是安徽布局建设的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陶铝新材料、铝型材、铝板带箔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数字赋能、应用拓展等行动,实现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只见一卷卷原料铝被送入腐蚀机,经打孔、扩孔、清洗等工序,应用于铝电解电容器专用材料的电极箔被制造出来。
“我们用的原料铝为电子用高纯铝卷,纯度达99.99%,研发生产的电极箔产品附加值高,按平方销售,市场供不应求,今年产值预计比去年翻一番,可达3亿元。”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敏华说,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在5G通信设备、智能制造等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省内仅有3家同类企业。
濉溪县聚焦铝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园区集聚涉铝规上企业56家,2023年实现产值161.46亿元,增长8.43%,形成了铝产业原材料供应链、铝板带箔产业链、铝加工件产业链等三位一体相对完整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濉溪县委常委、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永涛告诉记者,濉溪经开区优先发展铝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同时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延长铝基产业链条,不断优化产业集群生态结构,精准引进一批产业牵动性强、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力争到2025年形成再生铝、高端铝箔、动力电池箔等多个细分的百亿级产业园。
位于淮北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全景。该公司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投资建设乙基氨厂,未来将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全面向精细化工进军。通讯员 万善朝 摄
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的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原是从事焦炭、甲醇等煤炭粗加工的单一园区。近年来,园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加快融入长三角分工协作体系,目前已形成电子化学品、功能助剂、高端药物中间体、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200多亿元。园区入驻化工相关企业57家,其中23家来自沪苏浙地区。
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来自江苏泰州,主要生产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化工产品,2018年落户临涣化工园区。企业生产的胶黏剂纯度达99.99%,达到行业领先的电子级标准,可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落户这里,主要看中园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瑞柏新材料公司总经理王辉告诉记者,“甲醇是我们主要的原料,园区内的临涣焦化可满足供应,蒸汽是我们最主要能源,园区内的中利发电可实现蒸汽直供。完善的上下游配套,显著减少了我们的运营成本。”
工业化分工越精细,对产业链依赖越高。王辉告诉记者,正在良性发展的瑞柏新材料继续延伸产业布局,计划上马醋酸加工厂,进一步向上游延伸。“醋酸是重要的原料,企业一年需要外购80万吨醋酸,醋酸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可保障供应链稳定,进一步降低成本。”王辉说。
同在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乙醇生产企业,眼下同样产销两旺。“工厂一小时可以生产70多吨乙醇。”该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郭大方告诉记者,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年产能可达35万吨乙醇。
“园区与我们关联企业10余家,上游有焦化企业,下游也有几家招商引资企业以乙醇为原料。”郭大方介绍,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今年投资3亿元建设了附加值更高的乙基氨厂,未来几年还打算上几个项目,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全面向精细化工进军。
产业集群式发展,关键要补齐短板弱项,延链补链强链。
淮北市铝基金属材料产业规上企业64家,但是多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还未有大吨位、高效率的挤压线。先进高分子和精细化工产业链,甲醇、乙醇下游产业链堵点还未有效打通,化工基础原料就地转化能力不足,化工企业所需的乙烯、丙烯、醋酸等化工基础原料外购量达45万吨/年,产业链的协作水平和抗风险韧性不够强。
为此,淮北市持续加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驻点招商,用足用活专业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手段,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2023年,淮北市成功签约国轩新能源、铝制高端水泵、友嘉高端机床等近20个项目,同时加速布局铝热传输材料、动力及储能电池箔等产业。
临涣化工产业园建园之初,也一度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党工委委员王程俊介绍,一方面由于园区产业不成体系,未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园区基建配套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临涣化工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成区面积约7.35平方公里。同时,加强“双招双引”,招引江苏中旗、江苏瑞柏等龙头企业入园,累计签约协议总投资近500亿元,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作为安徽省化工产业重点市,淮北市正加快推动煤炭从基础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实现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淮北市市长汪华东告诉记者,2023年,临涣化工园区获批扩区面积近1万亩,固废处置、浓盐水处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完善,为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留足空间。下一步,淮北市将坚持“四链”融合发展思路,实行“企业+产业+社会+政府”大兵团作战,打好组合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
早在20世纪70年代,濉溪县便有了电解铝车间,从彼时用土模具生产铝勺、铝锅铲、铝蒸笼到21世纪初生产铝合金门窗,受生产条件和科研水平所限,淮北市铝产业一直在低端徘徊。
“那时的淮北铝制品行业虽然落后,却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或进入改制后的新企业,或合伙创办了其他企业,为后来铝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人才基础。”淮北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马晓东告诉记者,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时,人才和资源的优势正在转变为新赛道上的胜势。
20年前,张宏所在的一家铝业国企改制,他接手了一批设备和厂房,带着300多名下岗工人艰苦创业,继续从事铝制品行业。到2009年,张宏带领团队创办了银丰铝业、津奥铝业等5家铝业企业。
淮北的铝,注定要与新能源汽车结缘。
新能源汽车从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个技术性问题——增加续航。如何给新能源汽车“减肥”,解决车主“续航焦虑”,成为各大新能源车企的技术革新方向。
2020年,工信部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实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当年,张宏抓住机遇,与国轩控股集团合作,在淮北成立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国轩象铝已成为奇瑞、江淮、长安、上汽、合众、广汽等车企的供应商,提供电池包、白车身等铝制零配件。
乘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风口,淮北众多铝业企业在转型发展的同时,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以“新”提质。
“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合作,将陶铝新材料应用于汽车轻量化,在现有产品上再减重10%以上。”在淮北高新区的安徽相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大璐告诉记者,企业紧跟汽车轻量化发展大趋势,将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作为公司主打产品,兼顾铝合金防撞梁、端板、门槛等产品。该公司目前已经与中航锂电、广汽、上汽、吉利、孚能等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除了减重,铝还用于制作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电池箔。
在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的8条铝箔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来自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等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订单。2023年,企业实现产值17亿元。
“电池箔相当于‘面皮’,三元锂或磷酸铁锂是抹在面皮上的‘馅料’,做成的‘卷饼’是电池。”中基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首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电池箔的作用。与一般地面上的机械不同,生产电池箔的机械有两层楼高,地下还要挖出两三米深存放油库。
通过类似擀面杖的工作辊反复滚动挤压,7毫米厚的铝片被压制成12微米至15微米的电池箔。“这个薄度的电池箔,压在一起会粘黏。”韩首业说,地下油库里的油,涂抹在两片电池箔之间,就像往两片面皮之间撒面粉,起到防粘黏作用。
目前,安徽中基电池箔生产能力居全国前三,是宁德时代的第二大供应商。
“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重点企业29家,其中工业企业17家、服务业和零售类企业12家,年营收突破80亿元。”淮北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吴程程说。
在世界级旅游胜地海南三亚,一辆辆观光车接送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其中一些卡通造型的新能源观光车来自淮北。
“海南度假区用车,很多是我们生产的玛西尔牌观光车。”安徽合派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飞华说,公司于2020年建成投产,拥有焊接机器人、等离子切割机、自动化抛丸喷粉线等智能装备,能够满足多种特种新能源电动车辆主要零部件和整车生产需求,填补了皖北新能源专用车制造空白。
合派特种车辆公司落户淮北高新区以来,与同在园区的安徽理士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配套使用其生产的锂电池,携手发展。目前,合派生产的100多款电动车及电动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旅游景点、高尔夫球场、园林小区、警备系统、环卫行业、酒店及工矿仓储等非公路乘用车领域。
皖北各市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培育路径,推动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到2025年,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力争超过18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5%;到2027年,这一规模将突破3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