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实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深度保护等“一举多得”的重要路径。省委、省政府明确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我市也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市“五群十链”重点产业。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
一、摸家底,晓基础: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效
(一)产业发展实现扩规模、提质量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小麦平均单产500公斤以上,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1-6月份,全市肉类总产量4.51万吨,同比增长3.6%;禽蛋产量2.71万吨,同比增长17.8%;生牛奶产量0.86万吨,同比增长18.3%;水产品产量1.53万吨,同比增长3.97%;蔬菜产量17.8万吨,同比增长4.0%。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拥有相山经济开发区、百善食品工业园和口子产业园等食品加工园区。其中,相山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烘焙食品类【嘉士利思朗、金富士饼干等】、休闲食品类【苏太太食品、鲜满多食品等】、软饮料类【今麦郎食品、鑫乐源食品等】、农产品初加工类【百瑞佳面粉、贝宝食品】、生物科技类【盛美诺生物、人良生物等】五大食品产业群,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集群【金冠玻璃、思朗彩印、溪龙包装等】。百善食品工业园培育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小麦面粉加工企业【鲁王、昊晨等,面粉和面制食品年加工能力200万吨以上】、饲料加工企业【骆驼神华、华大农牧等,饲料年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以及肉制品加工企业【神华肉制品、华阳食品等,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约200万头,家禽年屠宰加工能力1亿只】。同时,园区以翔宇物流为主要载体,积极搭建为企服务的流通平台。口子酒业聚焦“一企三园”(口子工业园、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和口子产业园),持续完善产能规模,2022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公司65度原酒产能突破6.5万吨,储酒规模达到30万吨,产值超百亿,形成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2023年1-6月份,三大园区产值62.904亿元。“双招双引”成效逐渐显现。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组建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成立市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和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团,梳理招商企业,全方位开展招商。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绿色食品招商项目62个,项目投资金额60.481亿元,其中签约项目46个,投资额44.456亿元;开工项目10个,投资额10.625亿元;投产项目6个,投资额5.4亿元。
(二)企业培育实现扩容量、提能级
龙头企业孵化培育成效凸显。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3家,市级龙头企业83家。产业化联合体培育效果明显。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9家,龙头企业带动经营主体数量更多、作用更强。
(三)品牌塑造实现扩数量、提名气
积极打造“绿色”质量品牌。全市有效期内“两品一标”产品总数达261个,其中绿色食品177个、有机产品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着力打造“淮优”特色招牌。创建“淮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动态调整100家 “淮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成立葡萄、桃、甘薯、渔业、蔬菜“淮优”农产品专业协会5家,充分利用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宣传“淮优”品牌,“淮优”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大力打造“国省”认证名牌。全市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7个、著名商标51个,省级品牌示范企业6个、安徽名牌22个。精心打造“自主”展会品牌。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先后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会参展,逐渐成为食品工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展会。
(四)政策扶持实现扩领域、提力度
创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并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顶格谋划、顶格协调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组建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成立市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和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团。强化绿色食品产业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淮北市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工作方案》《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兑现农业产业扶持项目奖补资金,印发《关于印发推进淮北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扶持政策(暂行)的通知》(淮政办〔2021〕20号),明确各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亿元;印发《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的通知》(淮政〔2023〕13号),对相关扶持政策进行完善和优化。开展绿色食品产业服务指导。先后举办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培训班、乡村振兴培训班、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家沙龙活动等,积极邀请全市龙头企业参会,加强政企交流,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二、重对比,找不足:
绿色食品产业关键短板
(一)从产业发展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两高低、两有无”
“两高低”:高开低走,淮北相山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首家食品专业经济开发区,具有极佳的先发优势,但经过了十多年发展,整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优势明确的产业阵营,产业生态发育迟缓。高举低打,各食品产业园建设有一定基础,但目前产业特色、明星企业及品牌影响等明显不足,本地没有培育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优质企业,招引来的外地企业规模较小、行业市场潜力有限、发展势头弱。“两有无”:有产品没产业,园区内企业产品总量多、覆盖领域广、涉及食品工业门类较多,但大多数企业缺少明星大单品、产值低、品牌弱,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有链条没集群,部分食品产业纵向发展已形成比较完整产业链,但横向行业拓展不够未形成产业集群,整体规模小,对本地经济带动力和就业推动力较弱。
(二)从产业层次来看,主要表现为极端化
产品多以原字号、初字号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小,综合利用或转化效率偏低,整个食品产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需求供给不足”的产品结构性失衡问题。如全市规上小麦加工企业15家,2022年产值27.09亿元,但多以加工面粉为主;全市规上肉类加工企业13家,2022年产值18.89亿元,多以屠宰为主,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少。
(三)从农产品就地转化率来看,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我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0.96:1,与全国的1.2:1和发达国家2:1-4:1存在较大差距。如木兰农牧是华东地区单体最大的肉牛养殖企业,现存栏肉牛6000余头,年均出栏约7500头,淮北光明生态智慧牧场是光明乳业奶源“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最大规模的单体牧场,目前存栏10000头奶牛,日产鲜奶上市量180吨,均未在我市建立加工企业。
(四)从企业生存压力来看,挑战越来越严峻
企业技改成本和经营成本等持续攀升,对于一些价格和品牌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较大,这在我市表现较为突出。如我市蒸汽价格高于周边地区(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用气需求大),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工业的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我市由于食品工业起步早,农副食品加工业比重大,中小企业占比高,以初(粗)加工为主,环保和技改压力越来越大。
三、明方向,定策略: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路径
(一)围绕增强需求匹配性,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能力
1.加快打造种业强市。实施“种业强市”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和完善省级农业种植资源保护库(场、区、圃),支持淮北灰驴、淮北麻鸡、黄淮白山羊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场建设。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巩固提升濉溪县国家级小麦、省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国家早熟机收玉米育种基地,推进国家级畜禽品种良繁基地建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麻鸡、生猪等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配套系)。加强种业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产业链长的种业企业。支持濉溪县打造“种业强县”。
2.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推进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淮北菜篮子提升”工程,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建设,加快濉溪县食用菌生产示范县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蔬菜标准园,推动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打造全省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畜牧业,实施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
3.发展绿色生产资料。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继续推进濉溪县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代替化学防治行动,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引导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升级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稳步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完善“市-县(区)-镇”三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试点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农膜。
(二)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绿色食品制造水平
1、粮食加工业。产业链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淮北的区位优势,以当地及附近优质粮食资源为切入点,发展中高端的健康主食制品,提高当地主食工业化制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从低端的主食加工转化到高端的健康主食制造,显著改善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产业规模方面,引入大型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征的特色品牌和产品,带动淮北地区食品加工产业产值和体量的快速提升,并利用其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吸引其他相关产业进入淮北。加工技术升级方面,大力发展居民接受度较高的、新型高端主食加工产业,加快提升区域范围内传统面制主食的产业化水平,丰富杂粮面制品、果蔬面制品、营养强化面制品等风味独特的系列化品种,促进主食制品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区域内的杂粮资源,采用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加工方式发展高效的杂粮加工,并重视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打造高品质的杂粮主食制品产业链体系,带动淮北地区杂粮主食制品的发展和提升;在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本地已有面粉、小麦等初加工企业的整合升级,选择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打造高品质的粮油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2、肉制品精深加工业。产业链建设方面,积极引入畜禽产业领域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大型龙头企业技术、品牌等优势,促进地方传统特色畜禽养殖与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当地相关畜禽加工行业的整合提升;在发展畜禽深加工产业的同时,还要鼓励和促进畜禽深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推动对畜禽加工副产品利用的研发及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产业链。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建立特色畜禽产品营养与功能特性、风味等品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满足消费者对质优、健康、美味食物的消费追求。产业规模方面,引导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肉制品精深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在保持产品口味特性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与加工效益。市场和品牌推广方面,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提高知名度,将淮北肉制品推向长三角、珠三角等高消费地区乃至全国。
3、方便休闲食品产业。产业链建设方面,发展以产地资源/创新应用为核心的特种食品产业,以烘焙制品、畜禽制品和果蔬制品等多元化健康休闲食品为切入点,在注重品牌建设的同时,快速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休闲食品名片;在此基础上,与相山区内的食品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能转型升级,开发符合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重视健康休闲食品准体系构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健康休闲食品认证,抓好产销衔接工作。产业规模方面和市场推广方面,利用龙头企业、产地资源、行业标准、知名品牌等纽带,将分散的休闲食品加工企业有序组织起来,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小规模、分散化”加工主体向“规范化、集团化”的现代化体制转变,增加休闲食品中“健康”元素,推动健康休闲食品产业整合升级。加工技术升级方面,推广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线,构建从原料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自动化工艺流程,推进健康休闲食品加工的智能化,利用技术和应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塑造方面,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加强健康休闲食品产业整体宣传推进力度,提升淮北健康休闲食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4、预制餐饮食品产业。产业链建设方面,发展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预制餐饮食品产业重点以畜禽为切入点,在注重打造品牌文化的同时,充分链接和联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各个板块,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发展的系统格局。创新驱动方面,实施预制餐饮食品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依靠国内科技资源,与江南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开展战略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预制餐饮食品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高效衔接,形成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新格局,挖掘淮北具有地域特色菜品,利用本土品牌的影响力,推进预制菜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产业规模方面,充分依托淮北当地的绿色农业资源,推动打造服务全国范围的统一化高端预制菜工厂,通过中央厨房体系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产品批量供应,并利用配套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与B端的有效衔接,塑造淮北特色美食的强大征服力,让更多消费者变成忠实的粉丝。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方面,开展品牌宣传推介工作,讲好品牌故事,以淮北地方特色菜肴为突破口,打造单品、爆品,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围绕增加市场占有率,畅通绿色食品流通渠道
1.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完善绿色食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络,深入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和城乡冷链物流建设行动。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制品等领域生产加工需求,布局各类专业冷库设施,全面推进绿色食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新建扩建产后预冷、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冷链产品流通温控管理平台,加快打造集采购分销、温控仓储、检验检测、冷链运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终端连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温控供应链。引导生产企业与销售渠道加强合作,构建“生产、加工、贮藏、物流、销售、服务”一体化绿色循环冷链物流体系。
2.深化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绿色食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淮优”品牌建设工程,以果蔬、畜禽等特优绿色农产品为重点,持续扶持一批农业企业作为“淮优”品牌使用和建设主体走向终端市场。全面推进绿色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积极开展“食安安徽”淮北品牌创建,持续提高“三品一标”绿色农产品比重。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各级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网红直播等自媒体作用,多元化拓展品牌宣传覆盖面。挖掘和丰富淮北绿色食品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构建品牌保护体系,继续做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注册、保护和维权工作,加快建立公用品牌授权使用机制以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鼓励绿色食品企业明确品牌定位,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全流程品牌管理体系。
3.持续挖掘市场空间。强化与市内及皖北地区大型商超、经销商、学校、企业等对接,主动对接长三角重点城市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建立粮油、畜禽、果蔬、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品供需合作关系,持续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绿色食品专业展会,持续提升淮北食博会举办水平,持续释放展会平台带销效应。创新绿色食品营销模式,鼓励借助新技术或第三方平台拓展线上销售、社群营销、直播带货、云逛街、云展销等新模式,大力支持第三方平台发展绿色食品直销配送以及“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宅消费”模式,深入挖掘消费需求。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与食品特色文化旅游融合,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功能的有力抓手。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积极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丰富食品销售渠道和企业创收渠道。
四、细举措,保落实:
绿色食品产业政策措施
(一)高质量编制规划
完善《淮北市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双招双引”
加强同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高等院校、单位合作,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团作用,坚持以智库招商、以商招商、以基金招商,瞄准粮食加工业和肉制品精深加工业等,制定重点招商企业名单(详见附表),引进一批技术理念先进、带动能力强、集群效应明显的食品产业大项目,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推动产业发展。注重与上下游配套,积极推进项目落地。
(三)加强园区建设
不断提升渠沟、高岳、烈山、古饶、石台、百善、临涣、四铺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功能,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相山经济开发区和百善食品工业园等食品产业园区要素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督促园区完善路、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配套服务措施,创优投资环境,保障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聚焦口子酒业“一企三园”(口子工业园、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和口子产业园),进一步推广升级和创新品牌文化,推行工业旅游,打造口子小镇,促进食品工业与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培育“百亿口子”。
(四)强化技术创新
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相山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与中农大、省农科院、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不断开发出多元化、便利化、定制化产品,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建设。
(五)强化企业培育
扶持做优做强一批现有龙头企业,支持其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支持神华肉制品、华阳食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开发特色畜禽制品;支持昊晨食品、旭源食品等企业筛选优化主导产品,打造淮北烫面、面皮等风味食品;支持徽香昱原、榴园地锅鸡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把握市场前景,做大做强预制菜产业。定期举办论坛讲座,提高企业家的专业能力。定期开展银企对接,助企解决融资困难。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