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能” 向“新”而行——淮北市加快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一手抓煤电等传统能源优化升级,一手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加快聚链成势、集群发展。2023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22.6%。
据了解,在先进光伏领域,我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6家,集聚在先进光伏中游和下游环节,涵盖硅料、胶膜、支架、光伏组件及电池环节。今年上半年先进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2.57亿元。新型储能领域,淮北市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主要在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加快布局。锂电池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4家,基本形成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到电芯、电池组(pack)、储能系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覆盖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能等多个技术方向,上半年新型储能制造业实现营收46.96亿元。
激活招引动能。制定出台《淮北市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组建光储产业工作专班,成立光伏制造及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招商团,绘制产业图谱,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地开展精准招商,中清智慧光伏、德普林锂电池材料等20个亿元以上光储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共381亿元。
建立重点项目“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用好项目闭环管理系统,聚焦项目签约、开工、纳统各环节全面发力。相山区GW级全钒液流电池及产业链基地等15个亿元以上光储产业项目新开工建设。
坚持项目引领。加强项目前期策划和评估,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构建项目准入、开工、竣工、投产、入统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光储产业在建项目16个(其中光伏领域7个、储能领域9个),项目总投资209亿元,1—6月份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安徽中清智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及组件项目被列入2024年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重大项目清单。4月15日,总投资10.2亿元的伊特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TOPcon电池及BIPV光伏组件项目投产,预计年底可生产光伏组件0.8GW、TOPcon电池1GW。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税收1亿元。5月20日,临涣焦化驰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建成试运行,全面达产后,可年产“59”级高纯氢气0.8亿Nm^3。目前,下游用户遍布皖北、苏北和鲁南、苏南。
创新驱动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攻关,理士电源、理士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分别与南开大学共建新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储能电池技术研发攻关。多频次举办论坛活动,2023年中国(濉溪)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第二届“新能源材料生产工艺及装备标准化制定发展论坛”在淮召开。截至目前,光储产业4家企业拥有省级创新平台,5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理士新能源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
扩大场景开发示范推广。大力度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并网总容量达898兆瓦。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及应用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45.69万平方米,建筑光伏装机容量累计达到129.29兆瓦,光伏板应用面积达到88.75万平方米,全部并网后预计年均上网约1.5亿度电,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4.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16万吨。淮北皖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储能电站是省内第一家具有黑启动功能的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2023年7月首次参与安徽电网辅助调峰市场,当年11月起,参与安徽省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试运行。淮北海螺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山水泥5.9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示范应用。淮北交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绿色交通新能源智慧建设项目入选省虚拟电厂试点项目(第一批)。35kV谭家变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站项目,国网系统率先建成“5G+储能”公用变电站,储能调用效果显著。谭家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建成投运,实现“模块化变电站、储能电站、数据中心站、5G通讯基站、微气象站”5站融合,配置9台5G差动保护,预留1座充电站空间。“智控粮仓”系统基于省内首家网侧储能电站35kV谭家变全面应用,2023年参与调峰106次,消纳新能源电量86万千瓦时,参与顶峰120次,顶峰放电83万千瓦时,节约近103吨煤,减少253吨二氧化碳排放。
强化金融保障。梳理光储企业要素缺口,聚焦融资需求,召开电子信息制造业(光伏、储能产业)融资对接会,发布产业融资需求18.18亿元,其中光伏产业融资需求17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融资需求1.18亿元。5家金融机构发放贷款9090万元,完成企业授信1.06亿元和现金审批贷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