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加速跑 经济发展后劲足——淮北市多措并举不断筑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思路举措,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积蓄新动能,不断筑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助推传统产业向“智”向“新”
强化高端化引领。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引导骨干企业持续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累计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三首”产品和新品精品,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三首”产品12个,新增省级新产品17个。
健全数字化基础。累计建设5G基站4211座,实现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和工业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开展数字化转型进园区活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濉溪经开区入选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拓展智慧化场景。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战略布局,培育“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构筑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目前,447家企业完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碳鑫科技等4家企业产线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拥有国家级优秀智能制造场景1个,省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数字化车间44个,84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认证。
破解绿色化堵点。出台《淮北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煤电、建材、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重点企业建立绿色化改造项目库,为68家企业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提出改造建议84条,常态化做好企业能效提升工作。9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
打造新兴产业工业新支柱
完善重点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建立工作专班,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调研,摸清摸透市内链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重大项目谋划情况。1—10月,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5.6%、14.7%。
牵头组建新能源产业专班。制定出台《淮北市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光伏制造及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招商团,精细绘制产业图谱,签约落地亿元以上光储项目20个,伊特纳新能源等项目实现投产。常态化组织开展要素对接活动,召开电子信息制造业(光伏、储能产业)融资对接会,发布产业融资需求18.2亿元,完成企业授信1.06亿元和现金审批贷款2亿元,推动光储产业平稳发展,1—10月光储产业营收超95亿元。
建设标杆产业集群。落实制造业集群建设政策措施,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库,逐群配套重点骨干企业库,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体系。依托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两大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市铝产品加工能力近200万吨,铝基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产值。加快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杜集区矿山机械装备两个产业集群今年分别获评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锻造“硬核”服务体系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力向上争取制造强省建设系列政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政策项目44个、资金5446.5万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改投资、增产增收,“真金白银”扶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华孚10万锭智能纺纱项目(三期)等项目获得2599万元资金支持。
搭建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零距离”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召开恳谈会,现场回应企业诉求。先后8次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参会企业89家,累计梳理意见建议151个,已办结123个,正在推进办理28个。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一线收集企业需求,为企业送要素、送服务、送政策。截至目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414个。
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开展“十行千亿万企”3.0版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行动,大力推广“信用贷”“技术改造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向银行机构推送融资需求企业352家,开展融资对接活动22场次,累计发放贷款34.9亿元。
发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企业诉求收集办理机制,有效解决线上线下咨询诉求问题278条。依托市企业服务中心,今年以来举办“淮商大讲堂”等各类培训29场,参训企业家超2000人次。通过企业画像、主动推送,“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要素对接、项目申报、诊断升级等方面一站式服务,打造皖北地区企业服务标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