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淮北逆袭新范本
安徽淮北,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如今正迎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产业,面临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近年来,淮北通过“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定位,积极探索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新路径。以下为对淮北转型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
资源依赖的代价
淮北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地面塌陷等问题。数据显示,煤炭产业占据经济总量的比例在2024年已降至40%,相比过去超过60%的高峰大幅收缩。塌陷区面积约达30万亩,亟需生态治理修复。
经济结构升级
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模式过于脆弱,附加值低,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现象明显。为摆脱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淮北不断推动多元产业发展。
生态修复,变“废地”为“宝地”
淮北以“绿金湖”模式为代表,投入大量资金治理采煤塌陷区,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提升土地价值,带动文旅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林长制”“河长制”,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1%。
产业升级,促进多元化发展
依托本地资源与区位优势,淮北大力发展铝基新材料、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高端铝箔、汽车轻量化材料成为增长亮点,2024年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农业基础稳固,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与阿里巴巴联手推进“数字淮北”,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区位优势再造
淮北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聚区;打造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等交通项目,提升交通枢纽地位。
“双碳”战略与绿色标杆
淮北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光伏、氢能,利用塌陷区建设“光伏+生态”示范基地,探索碳交易机制,推动煤化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创新驱动与专精特新
依托地方高校,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学研融合,设立产业基金,助力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创新。
文旅融合,释放文化价值
淮北整合隋唐运河古镇、临涣古镇等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工业遗产”线路,塑造“淮北石榴”等地理标志品牌,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增强文旅产业竞争力。
城乡协同发展
通过“沉陷区治理+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和休闲农业;城市更新方面,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宜居环境,促进人口回流。
转型难点
人才引进仍为瓶颈,高端人才吸引力偏弱,需要完善住房、教育等配套政策;财政资金紧张,亟需创新PPP模式并争取国家专项支持。
建议路径
积极申报国家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淮海经济区协作,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产业协作圈。
淮北的经验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在区域协同中明确自身定位,持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淮北有望成为皖北地区绿色振兴的标杆城市。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100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