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实现一产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4.6%,为保民生、稳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中向好。严格落实促弱转壮、“一喷三防”、防灾减灾等关键措施,预计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夏粮总产102.14万吨,较上年增长1.0%,亩产501.74公斤,单产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全面完成秋收秋种工作,高温干旱影响总体可控,秋粮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2万亩、油菜1.74万亩。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截至三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7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7.5万头,同比增长1.1%。牛羊禽肉和水产品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7万吨,同比增长10.3%;禽蛋总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20.7%;奶产品产量1.6万吨,同比增长0.6%;水产品总产量1.9万吨,同比增长3.9%。蔬菜水果供给增加,蔬菜总产量26.4万吨,水果类(含瓜果)产量20.8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二是种子耕地两个基础日臻坚实。种业强市工程深入推进,收集农业种质资源20份,建设市级种质资源圃1个,培育并审定小麦新品种2个(国审)、大豆新品种2个(省审),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0万亩,预计农作物制种年销售额达10亿元。持续开展以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为主要内容的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立案查处假种子案件3起。2022年度18.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年底前竣工,新建四铺镇、古饶镇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区。积极推进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分年度分解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任务。推广施用有机肥,实行保护性耕作,耕地地力预计提升到4.24等级。
三是“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淮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濉溪分院挂牌成立,与企业合作共建科研与试验示范基地9个,启动小麦高产、超高产科研项目。组织264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工作,服务科技示范户1324户。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3期,培训高素质农民1094人。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62.3万亩,建立3个规模化种植整建制镇,11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示范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36个。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取得2项研发成果,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新增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35个。农机总动力达283.2万千瓦,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8%。开展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等活动,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元,增幅5.9%。
四是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制定《淮北市“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家。成立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重点推进小麦、生猪、家禽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新增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项目66个,投资总额158.23亿元。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相山区渠沟镇瓦房村、濉溪县孙疃镇陈楼村获评第十五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烈山镇榴园社区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相山区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
五是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13个,验收核实规模以上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69家,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到93%以上,其中产业化利用占比达到50%。大力推行生态、循环、绿色养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1.5%。实施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设置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站(点)31处,积极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农膜,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组织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普查,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2万余株。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聘用网格化监管村级协管员344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六是乡村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一天一督查、一天一通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赛马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完成改厕15627户,先后两次组织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分级建立问题清单,分类推进整改。大力推广农村改厕“一站两体系”管护机制,建成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23个,实现所有镇(涉农街道)全覆盖。深入实施以“五清一拆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16816工程”,2021年度32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部建成,2022年度4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七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铁佛、高岳2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镇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共排查农户40.225万户,排查率100%,排查矛盾纠纷1187件,化解率100%。围绕农业农村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机制化开展农村扫黑除恶,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已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9起,调解农资纠纷事件28起。
八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在册家庭农场846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605户。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1375个。巩固提升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组织申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达142.4万亩,流转率57%。全面开展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124宗、面积30539平方米,盘活农村闲置住宅210宗、面积36880平方米。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核实农村集体资产38.6亿元,新增“三变”改革项目7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常态化运营项目712个,全市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村274个,占比86.71%,177个村实现分红,占比56.01%,实现现金分红2000.33万元,福利分红837.25万元。截至11月底,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11711.19万元,同比增长70.41%,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81个,占比26.3%。推进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成立党支部引领合作社154个,占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