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三农”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意义进一步凸显。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全力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
一是抓好重要农产品生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1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1万吨以上。扎实推进省级粮食生产示范田创建,辐射带动全域内优质专用粮和专用油料发展,严格落实“单种、单收、单储、专用”,集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开展粮油生产高产竞赛,打造一批高产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稳定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8万亩。树牢大食物观,全力抓好肉蛋奶、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搭建畜牧业智慧管理平台,稳定生猪产能,规模养殖比重达85%,能繁母猪存栏10万头以上,种禽存栏100万套。抓实抓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冬春季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量足价稳、质量安全。
二是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着力加强市农科院建设,有效整合全市农业科研资源,加强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业务对接和科研合作,建强9个科研与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果树种质资源圃、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和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启动黄淮白山羊保种工作。深入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加大种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完善市、县两级旱粮作物、瓜果蔬菜新品种展示和畜禽、水产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加快“两中心、两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2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加快推进高标农田建设,完成11.2万亩建设任务。全面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保险试点,确保工程建设长久持续发挥效益。积极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短板弱项,扎实开展农产品加工强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升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产业化带农富民五个行动计划,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强县提质扩量、产业提速增效。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特)”“一镇一特”全产业链创建,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示范基地6个。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链,重点推进小麦、生猪、家禽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积极培育壮大设施蔬菜、特色瓜果等特色农业,用好用活“淮优”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聚焦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农业发展动能。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3%和83%以上。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施用定额制,农药、化肥利用率均达42%。持续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率均达83%。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完成“段园葡萄”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
五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不断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美化提升村容村貌。高质高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提升厕所10235座,完成烈山区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省级示范县验收,加快完善农村厕具维修服务体系和粪污清掏及资源化利用体系。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2022年度4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推进19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创建;推进2023年度31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进度的70%。
六是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指导濉溪县、相山区、杜集区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8%。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有序推进“村社分账”。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到88%。深入开展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工程,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25%。序时推进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总结推广54个重点村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