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乡村振兴局2023年工作总结
一、2023年度工作情况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坚持焦点不散、频道不换、力度不减,一招不让固成果、守底线,一以贯之抓衔接、促振兴,以“六抓六促”为抓手,接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相关经验做法获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累计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刊发乡村振兴宣传成果5100余篇,省乡村振兴简报先后6期刊登介绍我市经验做法,实现全市一县三区全覆盖。组织申报的《跨村联营 托管运营——烈山镇走出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新路径》短视频作品跻身全国“二十大精神在乡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巩固成果类前5名。高标准通过市委第三轮巡察整改检查评估,在全市11家被巡察单位中排位第2,也是获评“好”等次的两家单位之一。
(一)抓巩固促提升,全面筑牢返贫防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位任务,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织密排查监测网。发挥网格监测“探头”作用,在全市优化设置村组网格3654个、遴选网格员3654人。印发《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900元为监测范围,组织动员6303名基层干部,对全市310个村335997户农户开展拉网式大排查,确保对符合监测对象认定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监测对象1624户4574人(其中新识别监测对象360户1141人),均按时录入系统,落实帮扶措施。二是打好帮扶组合拳。深入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根据其返贫致贫风险、发展能力和实际需求,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6.99万条,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消除风险隐患点。整合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力量,健全跨部门信息互通、风险预警、协同处置机制,累计推送预警信息12103条,及时将各类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下好巩固提升棋。全面落实教育、医保、住建、饮水等民生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23万人,资金6778.11万元(其中已脱贫家庭学生7642人,资金765.29万元);困难群众综合医保支出34951万元,综合报销比例达93.8%;全市完成危房改造257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常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完成48处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服务人口35.79万人。
(二)抓推进促攻坚,全面凝聚强大合力。坚持焦点不散、频道不换、力度不减,高标推进、全力攻坚,切实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一是高站位谋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开展走访调研41次,召开市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议27次,研究解决重要问题,部署推进重点工作。二是高标准推进。市直部门各司其职,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当好“一线总指挥”,持续压实镇村工作责任,构建了“四级书记”一起抓、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三是高压力传导。落实局领导班子及科室联系包保服务县区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业务指导和跟踪督办。全年围绕防范返贫致贫、产业就业、项目资金、乡村建设行动等方面开展日常调研、督导100余次,开展市级集中督查考核3次,实现对一县三区21个镇(街道、开发区)的全覆盖,切实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提升工作精准度和时效性。
(三)抓发展促融合,全面激发增收动能。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狠抓“五联动”协同发力,为脱贫人口增收注入强大动能。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7376.3元,同比增长15.66%。一是光伏收益带动。加强扶贫光伏电站运维管理,156座纳入国家补助目录的光伏扶贫电站实现发电收益295.32万元。二是稳岗就业推动。全市实现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15980人,省认定的9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脱贫劳动力就业82人。深入开展就业帮扶车间专题调研,谋划出台一系列帮扶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妥善安置5969人就地就近就业。三是金融帮扶促动。推广“一自三合”小额信贷模式,新增发放小额信贷1911户9476.17万元,为脱贫群众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拓展“3+N”一体式“防贫保”综合保险覆盖范围,累计为11408人次脱贫户和监测户提供1400亿元“防贫保”综合保险保障。四是消费帮扶拉动。全市新增农村电商主体205家,实现上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98亿元,同比增长5.2%。纵深推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对接“八进”行动,通过预算单位预留份额填报和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共采购农副产品604.01万元。五是集体经济驱动。把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创新土地入股、托管服务、贷信入社等6种经营模式,总结推广“跨村联营”“一村一工坊”“小田变大田”等成功经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整镇推进、全域提升。2023年,全市22个出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52.3万元,同比增长45.2%。
(四)抓监管促规范,全面提升资金效益。紧盯关键环节,实施项目谋划、资金拨付、绩效评价全链条监管,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重事前评估,选准项目。围绕“建成一个项目、受益一方群众、帮助一批人口”的目标,调度指导濉溪县提前做好2024年项目储备和入库管理,谋准谋实项目,规范入库程序,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衔接资金与项目库精准匹配。截至2023年底,已入库项目364个,总投资13.6亿元,涵盖产业类、就业帮扶类、基础设施类等。二是重全程跟踪,保障进度。全市到位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衔接资金32260万元,批复实施106个项目。实行一周一调度,动态跟进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进度。截至2023年底,已完工项目106个,项目完工率100%,资金总支出99.45%,其中中央及省级衔接资金支出100%【根据省局最新通报,我市全口径资金支出进度居全省第3名】。三是重绩效监管,扩大收益。联合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开展2021年度帮扶产业项目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完成对2021年38个产业项目排查整治。指导濉溪县对2016-2020年扶贫资金投入形成并经过确权的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情况开展全面排查,累计形成经营性资产41733.72万元,总收益2963.61万元,收益率7.1%。
(五)抓重点促落实,全面提升工作质效。坚持以实干开路,用实绩说话,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到位、高质高效。一是抓兜底保障,筑牢脱贫根基。紧紧围绕“保障爱民、保障为民”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提升脱贫成色。2023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6.93万人次,累计支出资金3.25亿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5534人,累计支出资金7064.28万元;临时救助870人次,累计支出资金344.56万元。二是抓双基建设,打造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47.66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2166户,所有行政村光纤和网络实现全覆盖,我市6个村上榜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超市积分制管理工作,出台《淮北市乡村振兴超市积分制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明确8方面38项评分细则,有效发挥“小积分大促进”正向带动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等文明风尚,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一约四会”全覆盖,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三是抓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质效。出台《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推深做实中央和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深入开展“回头看”,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调度会,在两轮问题整改中,主动认领、举一反三梳理归纳问题35个,制定整改措施103条。
(六)抓衔接促振兴,全面强化保障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推进,进一步强化要素投入、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多层次、多领域有效衔接,实现互促并进、平稳过渡。一是稳步推进政策衔接。调度行业部门积极跟踪对接国家和省政策文件出台情况,按照“应出尽出”原则,积极完善和创设一批符合地域实情的衔接配套政策,着力构建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有效衔接政策体系,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出台衔接配套政策63项,有效搭建了衔接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稳步推进帮扶衔接。严格落实《关于深入推进“五大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继续做好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5位市级领导带头落实“111”联系帮扶制度,110家定点帮扶单位对口包保108个村,117名第八批选派干部认真履行职责,1133家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帮扶合力广泛凝聚,帮扶工作实现有序衔接。三是稳步推进能力衔接。紧盯乡村振兴总体部署,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核心要义,分层分级抓好乡村振兴系统领导干部全员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乡村振兴培训班200余期,累计培训13000余人次,有力增强了基层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履职能力。四是稳步推进考核衔接。健全“周调度、月督导、季考核”工作机制,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为全市开展“好班长”评选及全市季度点评工作提供真实依据。印发《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方案》,采用交叉互评方式,对全市22个镇(街道、开发区)进行年终考核,于1月底完成全部考核工作。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一)严守底线,坚定不移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强化网格监测、动态管理和精准帮扶,突出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风险防范化解和低收入人口衔接并轨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做实“两业”,千方百计助力群众增收。大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大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到65%以上;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压紧压实就业帮扶责任,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三)强化保障,凝心聚力推进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五大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职能作用,凝聚强大工作合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持续发力用力,努力做到政策衔接更加完善、机制衔接更加健全、队伍衔接更加有力、考核评估更加严格。
(四)固强补弱,有条不紊推进乡村建设。以“千万工程”建设行动为引领,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农村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后续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突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行乡村振兴超市积分制,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总结和推荐更多好经验好做法,以更大力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