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淮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023号关于进一步做优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议的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
我局在接到《关于进一步做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提案后,高度重视,认真对提案内容进行研究,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专门组织了调研。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我市2019年机构改革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32.99万亩,占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9万亩的65.71%,该部分高标准农田普遍存在投资标准偏低、建设内容不全问题。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意见》,从2023年开始,我市结合中央和省有关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推进。在争取新建任务的同时,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布局。重点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内建设标准偏低、设施不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粮食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对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允许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2019-2023年我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5.9万亩(其中新建69.4万亩,改造提升6.5万亩)。2024年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77万亩(其中新建6.97万亩,改造提升11.8万亩),力争到2035年将2019年以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全部改造提升。
2019年机构改革以后,逐年加大投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严格按规定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市县按照比例及时足额配套到位。不断提高亩均投入标准,2019年至2020年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1500元;2021年至2022年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不低于2250元;2023年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不低于2500元;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不低于2750元、改造提升亩均投资不低于2600元;计划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将提高至3000元。同时积极整合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发展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标准质量。
二、建立“建管合一”长效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
(一)制定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养护管理,切实发挥好工程的综合效益,淮北市农业农村局与淮北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文《关于印发淮北市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办法(试行)的通知》(淮农工办〔2019〕56号),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固定资产不流失。濉溪县、烈山区、杜集区、相山区分别制订了《濉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制度实施方案》、《烈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制度实施细则》、《杜集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相山区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运行方案》。自2021年起,省级和市级财政每年均安排管护资金。2021年省级下拨管护资金45万元,市级下拨管护资金22.5万元;2022年省级下拨管护资金36.6万元,市级下拨管护资金18.3万元;2023年省级下拨管护资金328万元,市级下拨管护资金11.2万元。强化督导考核。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移交给村镇,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建成一块,移交一块。同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以考核促管护责任落实。
(二)结合保险探索高标准农田管护“建管合一”新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原则,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创新金融保险为手段,以水路电工程设施为重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费用列入工程概算,管护保险费按项目建设总造价的5%计算,保险采用“1+9”模式,1年即质保期,9年运营期。建立健全适合市情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体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
(三)结合供电探索高标准农田电力设施资产运维新做法。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与供电部门对接,探索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内电力设施资产打包移交供电部门,电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运维,为群众灌溉用电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新的农田输配电管护模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变更灌溉用电设施所有权,实施管理队伍专业化,保障了灌溉用电的安全稳定。解决了农户灌溉用电不方便、维护费用高的难点。
三、创新工作思路,探索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
结合我市水资源利用实际,通过有效利用沟河水渠,创新型开展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2023年通过建设杜集区石台镇窦庄村、学田村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区。项目区建成后将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农田灌溉从龙河引水,通过沟渠到达田间地头,有效节约地下水资源。
推进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谋划濉溪县沱浍灌区,通过实施灌排大沟疏浚、新建放水闸、翻水站及大沟节制闸、新建各类交叉建筑物及灌区田间配套工程,改变濉溪县农业灌溉水源不足、水动力不强的现状,提高地表水源利用率,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从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重点开展机井、塘坝等建设改造,挖掘和提高区域农业供水能力。濉溪县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农田水利各项工作。以灌溉排涝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科学布局田间灌排体系,注重泵站的设计,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优先利用地表水灌溉,为濉溪县水资源统筹调配、水生态环境修复改善,水安全保障、农业现代化及水利现代化建设等创造了条件。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水泵站9座,蓄水闸2座;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拟建提水泵站8座。项目建成后保障了沿河沿沟10多个村庄4万余亩耕地春灌用水。改变过去地下水灌溉方式,而是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农田灌溉从河流引水,通过沟渠到达田间地头,有效节约地下水资源。
四、做优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确定后,按照“三下三上”、“三符合”、“一达到”工作机制,及时组织设计人员深入村组、田间、地块现场踏勘,同时坚持“以民为本”,通过召开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实掌握群众所想,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根据群众意愿合理布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田质量和地力,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现代农业,优化发展条件,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意识的向区域内建设积极性高的村倾斜,项目建设内容因需求而规划,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根据2022年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的要求:井灌工程的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从2023年起,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井电合一”,新建机井刷卡或扫码用电,即方便群众用电灌溉,又为群众节省了灌溉费用。这种便捷的用电方式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灌溉流程,减少了农民的操作难度,而且通过精确计量和按需付费,有效降低了灌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费用支出,亩均灌溉节省10-15元,从而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径。如濉溪县双堆集镇施刘村许庄位于濉溪县南部,与宿州市埇桥区接壤,全庄共有农户64户,人口287人,耕地1417亩。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互换并块,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群众的土地只体现在入股丈量的一串数字中。户与户之间的地垄沟不见了,不合理的田间生产路被复耕了,不能种植农作物的低洼地和小沟被填平了,新增耕地34亩,总地亩数达到1451亩,新增的耕地每年可为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4.5万元以上。实施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上是对贵单位建议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淮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后也请继续关注,多为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办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李 峰
联系电话:3117179
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