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第0085号关于建立健全我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我局在接到《建立健全我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提案后,高度重视,认真对提案内容进行研究,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专门组织了调研。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健全管护制度,夯实长效管理基础
严格落实《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办法》,以制度化建设破解“重建轻管” 难题,构建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县区特色管护机制。我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作为重点工作,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明确了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保障,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濉溪县、烈山区、杜集区、相山区分别制订了《濉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制度实施方案》、《烈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制度实施细则》、《杜集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相山区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运行方案》,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了权责清晰、管理规范的县区特色管护模式,确保固定资产产权明晰、管护责任落地。
二、强化资金保障,规范使用管理
为保障工程长期有效运行,市级财政按每亩1元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各县区同步配套落实。2024年,省级管护资金319万元已全额拨付至县区,其中濉溪县293万元,烈山区7万元,杜集区8万元,相山区11万元;市级管护资金18.77万元,其中濉溪县13.97万元,烈山区3万元,杜集区1万元,相山区0.8万元。所有管护资金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工程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损毁修复,确保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三、创新管护模式,探索建管融合路径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原则,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费用列入工程概算,管护保险费按项目建设总造价的5%计算,保险采用“1+9”模式(1年质保期+9年运营期),着力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建后管护保险体系,推动实现 "建管合一"。
创新党建引领合作社经营管理,开展“两块田”改革,由合作社统一托管耕、种、收及管护,探索市粮食集团公司选择一个乡镇开展管护试点,试点结束条件成熟后开展全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实现 “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久”的目标。
四、明确主体责任,压实分级责任
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在合同约定的1年质量保修期内,建设单位严格履行保修责任。项目验收合格后,及时将资产移交项目区镇政府、村委会或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等使用单位,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责任书》和《资产移交表》,明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对于未流转的高标准农田,明确项目区镇、村是管护主体,确保管护责任落实到位。
五、创新管护模式,探索智慧建管
为破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难题,探索市粮食集团公司创新推行 “建管合一” 模式,选取烈山区宋疃镇作为试点,待试点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利用功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管理系统,为农田设施管护注入智慧动能。
该管理系统为每一处农田设施赋予专属二维码 “身份证”,集成设施名称、地理位置、建设单位、管护主体、联系电话等全方位基础信息,并且直接关联设施报修页面。农户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设施全要素信息,明晰设施 “来龙去脉”,掌握参与管护的便捷渠道,真正实现农田设施 “一码可知”。
在报修环节,农户发现设施故障后,只需扫描二维码进入报修页面,填写故障描述、上传现场照片,即可轻松提交报修申请。整个流程操作方便,降低报修门槛,让老年农户也能轻松上手。管护主体或维修人员收到报修信息后,第一时间对报修内容进行审核。信息准确无误则迅速接单,主动与农户电话沟通,确定维修时间,确保设施故障得到及时处置,真正做到 “接诉即办、限时办结”。
六、多维开展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线下宣传与线上宣传相结合,利用宣传展板与横幅,在乡镇集市、村委会、农田周边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展板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展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的对比效果;在政府官方网站和淮北市农业农村局网站,发布建设规划、项目公示、工作动态等,为公众提供权威、全面的信息查询渠道。
以上是对贵单位提案的答复,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淮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后也请继续关注,多为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办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李 峰,联系电话:3117179